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成必修课:重返“学工学农”时代?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热度:1028
时间:2020/4/5
导读:劳动教育成必修课:重返“学工学农”时代?
劳动教育成必修课:重返“学工学农”时代?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天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简《意见》),劳动教育也成为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热词。
根据《意见》,未来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大中小学都将设立这一必修课程,家庭、学校、社会都将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将开设相关专业,而劳动素养也将成为评优评先、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教育部提出,他们将把劳动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未来,这一《意见》将进一步细化。
几位受访专家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意见》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过,对于一些基本认知,包括什么是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评价劳动教育,都还需要进一步达成业内共识。
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劳动教育,并不是新名词。德智体美劳的“劳育”早已在学界进行过数次讨论。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指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曾多次提出要劳教结合。上世纪50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纳入宪法。学工学农、开门办学等,都是那时代的产物。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学界展开了有关教育方针的大讨论以及新时期劳教结合的研究,并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劳技课的开展始于那一时期。
数十年来,劳动教育已不是新鲜名词,不过,此次发布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课程设置、上课内容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安排,因此是其最为人关注的方面之一。根据《意见》,大中小学都必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这其中,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小时,学校还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学校必须设立劳动周,时间可安排在学年内或寒暑假,以集体劳动为主;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高等学校可安排劳动月。另外,职业院校应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有关劳动精神等的专题教育课程不少于16学时。
内容方面,则根据教育目标不同,有相应的安排。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教育启蒙,高年级则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应增加劳动技能、知识,适当参加生产劳动;高中则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使学生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高等学校则要围绕创新创业,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择业观,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上课内容,实际上都反映了一个更为核心的认知,如何理解劳动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已有一些城市的中小学在探索劳动教育,其形式也基本都是学工学农,有的学校是去田间地头、去工厂,也有的学校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劳动的形态已随着时代发展有了变化,相比上世纪50年代,当前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已过半,如果再强调学工学农、将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区分开来,似乎有些不妥。
檀传宝认为,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形态。比如传统种植业,已不是上世纪的概念,大棚种植、滴管技术、改良品种等,都使得这一行业成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劳动行业。虽然需要让学生接受体力劳动锻炼,但过分强调这一点,与时代有所脱节。“劳动教育不等于体力劳动教育,前者包括了后者”。
那么,在这一认知基础上,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储朝晖认为,各地应该掌握一个度,不要偏颇或极端。檀传宝则指出,不同区域的学校,比如农村、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内部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一些学者认为,为了转变社会对劳动教育不太重视的认知,设置单独的劳动教育课程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些城市学校来说,周围没有农地、工厂,如果学校还想安排学生“学工学农”,需要去郊区租来场地进行课程体验,时间不长,学生的认知体悟也并不深刻,教学成本反而抬高。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应考虑当地实际。
《意见》也提到,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另外,檀传宝提出,劳动教育还应当在所有课程中渗透。他说,比如历史课会讲述劳动人民创造历史,音乐课会学习劳工号子,这些都属于渗透方法。
如何建立评价标准
此次《意见》中还有一段较为引人关注的话:“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作为升学参考或依据,也就涉及如何把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化的问题,更核心问题是,通过劳动教育,希望让学生掌握什么?
《意见》提出,过去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声明:安徽云仓信息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安徽云仓信息网之意见及观点,任何透过安徽云仓信息网网页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安徽云仓信息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